吳會友與他的揚中市閥門廠有限公司
勇于探索闖出閥門大業
--訪揚中市閥門廠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會友
筆者踏上市場經濟一片熱土的江蘇揚中市興隆鎮的--揚中市閥門廠有限公司時,迎面撲來是一股產銷紅火、企業興旺發達的氣氛,每到辦公室或車間生產現場,充分感受到金融危機下的閥門企業產銷仍一片興旺的喜人的景象,行政人員掛牌上崗,可見文明規范的標志;在車間、倉庫等地有條不紊、秩序井然,可見其現場管理的良好水平;投資2000萬元占地7000平方米新造的現代化車間廠房已投入運用,30多臺新購置的數控機床等先進設備,正在高速運轉;內部形成了設計、鑄鋼鑄造、金加工、裝配、調試等閥門制造一條龍生產體系。讓我們親眼目睹這家企業業務飽滿、經濟實力后勁充足。然而難以想象在11年前這家企業曾陷入困境而面臨破產邊緣,自從轉為民營企業后,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,尤其在金融危機面前仍然挺立在行業之中,如今公司年產銷已突破1億元,新崛起成為一家做精做專的為國產化閥門作貢獻領軍企業,并已躋身江蘇省閥門行業骨干企業之列。
發展源自善改革
然而江蘇省揚中市閥門廠有限公司發展也有耐人尋味的故事,它的前身是揚中市閥門廠,揚中閥門公司也是家集體老企業,曾是家有幾個手工業社合拼起來的歷史老廠,在計劃經濟時代也出現過發展輝煌時期。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,原有閥門企業逐步陷入困境,為此當地市政府,把揚中市閥門廠作為集體資產進行轉讓拍賣,全部轉讓給私營承包經營,依此拋掉一個包袱,于是當地政府在11年前對該廠進行公開拍賣,參加競標有好多當地的小老板,而其中有2位弟兄倆吳會友、吳會福合伙參與競標,他倆在拍賣現場,有一種非要爭奪下來的信心,當起拍價為260萬元,論資產也算規模,一個廠全部轉讓下來,對于業內人來說并不是稀奇,而對于局外人來說,是要一定勇氣和信心,好多人對此不理解。賣下后要想經營下去,對于任何人心中都沒個底。也是一個謎?這風險可謂不小,何況閥門市場難以摸測,再說是個歷史老廠,還有好多歷史遺留問題,包括人員、產品、銷售等一系列實際問題,可這2位弟兄倆卻充滿信心,執著要爭奪下來,經過多輪回合,最后從起拍價一直加上去,好多參拍的人眼看爭奪不下只能退出,最終以374萬元一槌定音,如愿以償當場拍下了揚中市閥門廠,轉為民營企業,企業掌舵人也轉為吳會友、吳會福倆獨資經營。
其實弟兄倆是一對窮鄉僻壤,志同道合,窮則思變,對于閥門是個門外漢,哥哥吳會友原做木匠出身的,而弟弟原搞電纜橋架和儀表閥門經營的,后來弟弟帶領哥哥一起搞營銷,同樣開拓了市場,經過多年錘煉,走南闖北已在市場上做出了業績,他倆不滿足于現狀,他想為人打工,還不如自己搞實體,做更大的事業,于是他們了解到揚中閥門廠要轉讓拍賣,定奪參與這次競標,最終他們如愿以償奪得了轉讓廠全部資產和經營權。
萬事開頭難,憑著自己的膽略和勇氣,以及腳踏實地的意志,虛心好學,請教技術人員,很快對閥門有了基本了解,并聘請技術人員進行面對面傳授,掌握了閥門的基本知識與經營門道。同時他倆在內部作了具體分工,哥哥則為董事長,全面負責內部工作和常管經濟;弟弟則負責營銷工作,擔當跑市場主攻手;配合相當默契,一個在內,一個在外,左右著企業穩步發展。并善于經營管理,不斷整頓與改革,重塑企業的形象,以辛勤的汗水,親手把一家瀕臨倒閉的企業,起死回生;把一家作坊式的小廠,僅用10年功夫又發展成初具規模的現代化企業;產銷從轉制前不滿500萬元,發展到去年突破1億元。
來源:全球閥門網